【编者按】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发展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其中,导师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狮子山麓,一支兼具科研报国志向与春风化雨情怀的导师队伍,正以教育家科学家精神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践履“狮山大先生”的育人路径。即日起,南湖新闻网继续以【师者】为题,推出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系列通讯报道,敬请关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诗《江南》时常被何可的学生提起,诗中藏着他的名字,也藏着他的心境……
2016年12月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何可现为永利集团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钟爱诗词歌赋,初为人师时写下“但求桃李花千树”,执教八年后更添“匠心织梦谷盈仓”的愿望。
君子如珩,温润而泽。在学生心目中,他的言行举止诠释了师者风范;在同事心目中,他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和生动缩影。何可的从教生涯,恰如他诗中所云,“为学之道,终不离格物致知之本;治世之术,当以修齐治平之基”。
永利集团官网教授何可
论治学,何可教授探赜索隐,经世致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热点和前沿议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常态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碳库耗竭三重危机,在部分生态脆弱区已迫使传统高投入农业模式走向临界点。何可分析指出,世界农业发展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型,其本质是工业文明时代线性发展模式与生态承载力之间互相矛盾催生的系统性变革。
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同一健康”理念,强调农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不可分割,亟需重构农业价值评估体系,将碳汇功能、生物栖息地价值等生态服务纳入经济核算,而这需要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认知框架。
何可教授独作教改成果获《新华社》首页推荐
立足中国,何可认为当前农业绿色发展正处于历史性拐点——既要化解千年农耕文明积淀的人地矛盾,又要应对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生态债务。如何平衡粮食安全刚性约束与生态恢复弹性空间,将成为检验中国智慧的关键命题。
何可的研究是如何在农业碳交易市场里实现两件看似矛盾的事,也就是说既要让普通农民、小农场主有动力参与减排,又得防止发达国家借着碳交易的名义变相掠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
“这就像设计一套游戏规则,既得让每个玩家觉得玩这个游戏能赚到钱,同时还要避免大玩家仗着钱多技术强,把小玩家踢出局。传统经济学的定价理论在这里不够用了,因为现实中还牵扯到国际政治角力、技术垄断这些复杂因素,必须把这些‘看不见的手’都放进分析框架里。”
何可和团队现在做的工作如同给碳交易市场装“平衡调节器”。一方面建立新的评估体系,把气候公平原则转化成具体的交易规则;另一方面用计算机模拟不同国家博弈的场景,探讨怎样的规则既能让农民通过种树、改良土壤赚到碳汇收益,又不至于让这些生态成果被跨国公司低价收割。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和团队的足迹遍及田间地头、政策会场与文献瀚海。目前,团队已经摸索出分级激励、风险共担的机制雏形,正在测试如何让碳交易既能促进环保,又不变成新型经济殖民的工具。这些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学术快报”、《管理世界》“农业·农村·农民”栏目和“三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出,多篇资政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他主持建设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4),获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
何可认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学术论文如剑谱,系统阐释招式的原理与心法;资政报告如利剑,在实战中检验招式威力。唯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洞,防止‘盲人舞剑’的莽撞。”他期待通过这些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为基层探索提供方法论参考,让绿色低碳理念真正融入田间地头的变革。
博士生吴月丰说:“老师常教导我们,做好三农工作,需厚植情怀,从农民角度出发,以农民期盼和需求为努力方向。”这种治学之道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
论育人,何可教授春风化雨,启智润心。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非灌输,是启发而非说教。”在教学过程中,何可尝试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将严谨的学术范式转化为生动的认知图式,通过“知识场景化、理论具象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思维探索者。
在《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中,他设计“失恋经济学”的研讨单元。当学生听到“摩擦性失恋源于信息不对称,结构性失恋暴露供需错配,周期性失恋反映预期管理失效”时,课堂瞬间充满会心的笑声。
他认为,这种类比并非简单的娱乐化,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建构认知阶梯:先以生活经验消解学术概念的疏离感,再引导学生反思将复杂现象简单归因、忽略变量间交互作用、误判因果关系等研究误区。曾有学生课后感慨:原来科研中的陷阱就像恋爱中的错觉,都需要建立系统性思维来破解。
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堂上,他尝试构建东方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场景。当《道德经》的“知止不殆”遇见生态承载力理论,当《金刚经》的“应无所住”碰撞代际公平原则,学生们在古籍经典中读出循环经济的思想雏形,在禅宗公案里发现环境伦理的哲学根基。这种跨时空的思维激荡,不仅让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公共物品等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转识成智”的能力——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何可教授团队研讨
课堂中的何老师风趣幽默,课题组的何老师严慈相济。
迄今为止,何可指导和培养30余位硕博研究生。他总结一套研究生培养“三部曲”:培志为先,勇担三农使命;筑基为本,夯实专业根基;攀峰为要,勇立时代潮头。
科研训练中,他带着团队开展文献分享会、暑期集中调研、寒假分散调研、政府专项调研。他常常告诫同学们,做学问要追求精益求精,你觉得“差不多”,但在别人眼里有可能就是“不行”。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时,他是严厉的教鞭,遇到困难时,他又是知心大哥。以学生身份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的博士研究生李凡略,曾因一篇论文屡次被拒,内心焦虑不安。凌晨向导师求助。看到消息后,何老师立刻拨通电话,耐心地安慰他,分享自己的经历:“你知道吗?我的第一篇论文‘退修’发生在第六篇论文上,而第一次‘发表’则是在第七篇。科研的意义远不止发表论文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探索未知、锤炼思维、培养韧性。”后来李凡略调整心态重新投入到论文的修改与完善中,文章最终发表在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期刊上。
论生活,何可教授逸趣横生,宁静致远。
科学研究工作普遍存在压力,但创新往往萌发于松弛从容的心境。何可教授将课题组命名为“无忧岛”。他说,无忧不是逃避困难的鸵鸟心态,而是希望团队既能以专业态度应对研究挑战,又能保持开放的思维状态;既有攻坚克难的学术韧性,也有欣赏沿途风景的人文情怀。“儒家讲‘君子不忧不惧’,强调通过修身养性达致内心安定;道家倡‘无为而无不为’,启示我们顺应规律方能举重若轻。这些思想精髓与现代科研方法论形成奇妙共振:当研究者摆脱急功近利的焦虑,保持‘知止而后有定’的从容,反而更能把握农业经济系统的复杂关联。”关于团队名字,何可思考再三。
何可对诗词歌赋的热爱由来已久,博士论文致谢便是用文言文写成。工作闲暇,他写下《七言绝句·青衿三境》。适值新学渐稳,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诸生负笈之诚,遂效古贤赠诗雅意……乃作治学、修身、观世三章:一曰淬心火以锻文骨,二曰拓襟抱而泽苍生,三曰观世相以见真如。《治学篇》《修身篇》《观世篇》(后附)三首诗表达何可关于“修齐治平”的深邃思考。
何可博士论文致谢
何可教授与学生共游南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何可经常用诗词传情达意,《破阵子·寄李凡略》是他送给在国外访学的李凡略的一首词。“词中‘星沉砚底三更雪,霜凝鬓角万里云’生动地描绘了求学路上的艰辛,而结句‘待到莲灯明彼岸,自有清风扫芥尘。拈花证此真’则以拈花典故增添禅意,以庄雅之语寄托师者对学生的殷切期许。这让我在异国求学的过程中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志向。”李凡略说。
今年春节期间,何可写下《水调歌头·春游三章》,其中一句“独有庭前柏,长钓五湖烟”让硕士研究生王珂印象深刻:“何老师用诗词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超然物外心境的向往,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让我深受启发。”
何可说,作为学者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而诗词歌赋不失为学术路上的绝佳伴侣。同学们称何老师是诗人型学者,身上氤氲着中国文人的传统风骨。
“温润如玉的仁者、致广尽微的学者、启智润心的师者”,永利集团官网院长李谷成如此概括何可为人为学为师的三重境界,“也充分体现了一位将小我融入大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华农青年学者的风采!”